國企改革貴在守住本性
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,新輪國有企業改革正在完全展開。國企改革事關我國基本經濟制度,事關可靠和黨的執政基礎,必須搞好。而正確認識和充分體現國有企業的性質,乃是改革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。
大道之行,天下為公。國有企業的根本性質歸結為句話,就是全民全數、為民服務。我國憲法指出:“國有經濟,即社會主義全民全數制經濟,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?!泵鞔_這根本性質,才能明白為什么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、理直氣壯地發展壯大國有企業,而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,才能準確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而不犯顛覆性錯誤。從根本上說,深化國企改革的目的,就是要形成更加完善的體制機制,充分體現國企根本屬性和內在要求,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越性,使其更好地為全體人民謀利益、增福祉。
作為種企業,國企也具有其它類型企業的般屬性,如產權立、自主經營、保值增值等。因此,必須使其成為立的商品生產者,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。經過30多年改革,國企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,活力和競爭力大大增強,效益明顯提高。進步的深化改革必須繼續堅持市場化的方向,健全協調運轉、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,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,規范經營決策、公平參與競爭、提高企業效率、增強企業活力。
但這只是問題的個方面。對國有企業來說,僅僅體現企業的般屬性和市場化的般要求,是遠遠不夠的。因為,如果國企只滿足于追求利潤的大化而不顧社會的利益,甚至出現了違法亂紀、貪污腐化、損公肥私、勞資對立、破壞環境等嚴重的弊病,那么,改革就背離了性質和宗旨,就失去了存在和發展的依據和意義。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只能是:既充分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,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,把社會主義越性與市場經濟的長處有機結合起來。這樣才能超越和揚棄私有制的邏輯,發揮出國有經濟的制度勢。
如果說,過去30多年國企改革的重點在實現政企分離,使其成為立的商品生產者,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,那么,今后的改革則要在堅持市場化方向的同時,把充分體現國企的根本屬性,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,力爭取得扎扎實實的效果。
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,如何才能更好體現全民全數、為民服務的性質和要求呢?
第,國有資本的收益屬于全體人民,由社會共享,現階段要提高收益上繳公共財政的比例,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。第二,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于戰略目標,為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、保護生態環境、支持科技進步、保障可靠重點提供公共服務。第三,發揮經濟民主,完善各級人大、國資監管機構和社會各界對國有資本管理過程的監督機制,完善勞動者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機制。第四,國企收入分配要體現按勞分配和共同富裕的原則,保障公平正義,不搞兩分化。第五,有效履行社會責任,自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,兼顧、集體、個人和各方面的利益關系。
做好以上幾個方面的工作,國有企業才能夠充分發揮其制度勢,更好地為人民服務,得到真正的“出資人”——全體人民的衷心擁護。(本文章摘自《人民日報》)